目前位置: 首頁 > 知識中心 > 個人成長 > 演員陳柏霖 深情大仁哥,做自己最幸福

演員陳柏霖 深情大仁哥,做自己最幸福

提供機構:

亞太培訓顧問

加入收藏
收件人email:
寄件人姓名:
寄件人email:

 讓「李大仁」成為台灣女性心中幸福的代名詞,陳柏霖明白,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。面對暴紅,他淡定以對;在演藝染缸中,「大仁哥」始終堅持做自己。

 

 
「我是一棵樹,樹不會變成摩天大樓,我只是多長了花跟果,」坐在新裝潢的工作室外小庭院,講話的不是「張士豪」,也不是「李大仁」,而是堅持一路走來,沒有隨著演藝圈起伏而改變的陳柏霖。
 

 
十七歲的陳柏霖,在電影《藍色大門》中,穿著高中生制服,笑容陽光燦爛,一句「我叫張士豪,天蠍座,O型,游泳隊,吉他社」,奠定他在影迷心中陽光大男孩的形象。
 

 
十年後,陳柏霖在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連續劇裡,卻變成專情、一直默默守護女主角的李大仁,成熟穩重的形象,擄獲大批影迷的心。
 

 
「李大仁」是去年冬天帶給女影迷幸福感的關鍵字。但是,陳柏霖一點也不想被「李大仁」定型。
 

 
暴紅,就是過氣的開始
 

 
面對「李大仁」的爆紅,陳柏霖顯得很抽離。他笑著拿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中的台詞舉例,「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。」
 

 
「暴紅就是過氣的開始,」他說,「世界需要你時,你就紅;這個世界遺棄你,你就不紅。」所以,他把李大仁留在螢光幕前,走下舞台,還是過著宅在家裡看DVD、聽音樂,和朋友吃路邊攤的簡單日子。
 

 
對陳柏霖來說,「張士豪」才是改變他人生最大的轉捩點。
 

 
就讀景文高中時,他是屬於「內向、害羞型」的男孩子,下課後和朋友打籃球是生活中最大樂趣,從沒想過未來是什麼樣子。「張士豪」帶領他闖進演藝圈,享受到一炮而紅的滋味,也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。
 

 
《藍色大門》導演易智言曾說,「陳柏霖太聰明了,躺著都會紅。」不過,在當紅時,陳柏霖卻決定離開台灣,勇闖香港、日本和中國市場,一走就將近十年。
 

 
對自己殘忍,才會進步」陳柏霖說,面對不同的工作團隊,不同語言文化的挑戰,強逼他提早成熟。
 

 
「世界上很多人可以講五、六種語言,我覺得我應該沒那麼笨,沒道理做不到。」所以,儘管香港導演勸他講國語,找廣東話配音,他還是堅持每天晚上熬夜背台詞。現在廣東話、日語都沒問題,是台灣少見的「三聲帶」演員。
 

 
過去十年的時間,陳柏霖在海外市場拍片,台灣鮮少有作品。去年拍完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紅遍台灣後,今年又拍了國片《BBS鄉民的正義》,預告片曝光後,讓觀眾又驚又喜。
 

 
陳柏霖擺脫大仁哥的深情形象,演出亦正亦邪的駭客,壞壞的表情很吸睛。多年好友兼經紀人張力透露,選拍這部講述網路霸凌和言論自由的電影,陳柏霖只拿了五分之一的片酬。
 

 
「留在底片上的東西是永恆的,」陳柏霖說,不計較片酬高低,是希望每一個作品,可以分享一些事情,從中影響觀眾,去做一點點的人生選擇跟改變。
 

 
受訪的前一晚,他重看電影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。「裡面女主角說,自己常常會幻想,一個老太太在房間裡面,看著自己的臉,『我現在的此刻,就是她的回憶』。」
 

 
陳柏霖說,「我也正在為一個老先生的回憶做準備。所以,我的當下應該要做什麼事情呢?做什麼值得被回憶的事?」不被爆紅沖昏頭,他堅持,拍一部好電影,比拍一部賣座的電影重要。
 

 
「一首歌或一部電影,都是一顆種子,這顆種子也許要五十年後才會發芽,」他說,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正在做的、拍的,也許要二十、五十年後才會看得到影響。
 

 
以正面能量感染他人
 

 
也因為這種想法,他自組製片公司與工作團隊。經紀人張力和陳柏霖是景文高中同學,兩人相識十餘年。張力形容,陳柏霖是有「正面能量」的人,「跟他在一起,感覺什麼事情都做得到,」張力說。
 

 
「電影的製作步驟很神聖,應該先是有好的劇本,拍出好的電影,再來想怎麼行銷,」陳柏霖感嘆,現在的電影環境反其道而行,大部份都先以市場行銷、是否賣座為導向,再來製作電影、寫劇本,「這樣一來,電影只是季節性、可替換的商品罷了。」
 

 
陳柏霖的夢想,是拍出在數十年後仍能影響、感動人的電影。他說,每個演員都在等一部好劇本、好電影,等待過程很煎熬,人生可以不只是個棋子,而是當下棋的人。
 

 
為了實現夢想,陳柏霖也找來數名高中好友協力,在台北的工作室裡一起工作。
 

 
「我覺得幸福就是可以做想做的事情,而不在乎得到什麼,」他看著一旁的高中好友說,「看到家人和朋友都健康快樂,自己就很幸福。」
 

 
「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成功,而是誰跟你分享這份成功,誰跟你一起見證這個歷程,」陳柏霖說。
 

 
很多人說演藝圈是大染缸,堅持不改變理念的陳柏霖,似乎很努力不被染上各種顏色。
 

「從小到大我都想改變世界,卻看到很多人長大後被世界改變,」他說,「如果能保持自己的本質不變,何嘗不是對世界的一種改變?」

日期:2012-10-29    出處:2012-06-27 天下雜誌 500期